教育学术月刊

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访问量:44097

理论研究

  •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困境消解与路向调适——基于形而上学的视角

    贾伟;钟发全;蔡其勇;

    一直以来,我国新课程改革本身存在着“形而上”的认知困境,面向未来发展需要价值澄清,消解困境,再上征程。文章基于形而上学限阈的认知开展逻辑溯源,剖析“新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等破坏性假定、“新课程改革总慢于社会经济改革”等不适切性假定,以及“彻底执行新方案就等于新课程改革”等背离性假定。立足困境消解巩固深化课程改革成果,清除形而上学限阈的“影子式”制约,建议着力于三方面努力:启动科学实证方法、重塑自主创新模式以及打造具有倾向成功的胜任力。在此基础上,推进新课改路向调适以服务建构新发展格局,一是倡导实现计划转化,全面抓实持续高质量发展;二是倡导实现基础转换,从追问“最在意什么”开始开启路向调适征程,寻求满意答案、满足价值要求和把握目标取向;三是倡导实现动力转换,重构基本问题框架,实现由“课程控制”到“控制课程”的体系转向。

    2023年01期 No.366 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 教育实证论文的质量问题及其改进策略——基于30位教育类核心期刊编辑发言的内容分析

    张和平;陈梦;吴贤华;徐兆佳;

    当前国内教育实证论文数量激增,质量却良莠不齐。基于一个教育实证论文质量的五维分析框架,通过对30位教育类重要核心期刊编辑座谈发言的文本分析发现:从编辑谈论的焦点来看,研究选题或者说提出好的研究问题是谈得最多的,其次是理论视角、研究方法和论文表达,研究数据资料相对而言谈论得较少。对发言文本进行归纳描述显示教育实证论文在“研究选题、理论视角、数据资料、研究方法和论文表达”五个方面均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包括研究选题缺乏理论或实践意义,研究过程缺乏理论视角或分析框架,研究数据质量不高或处理不科学,研究方法选用不当或运用不规范,论文表达欠缺学理性、逻辑性和专业性等。最后结合实证主义科研范式及国内外实证研究实践,进一步探讨了改进教育实证论文质量的可能策略。

    2023年01期 No.366 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 “四史”教育融入港澳台大学生国情教育的路径

    周婷;曾汇萍;

    “四史”教育与港澳台大学生国情教育具有内在逻辑关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港澳台大学生对“四史”认知不深,“四史”教育亟待加强。我们要将“四史”教育融入国情教育专门课程,融入学科专业课程之中,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之中,以综合施策的方式,切实提升港澳台大学生国情教育成效。

    2023年01期 No.366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 港澳台侨大学生欣赏型德育环境认知及其影响因素

    张宇明;郑兰;

    运用港澳台侨大学生欣赏型德育环境问卷和心理类型量表进行调查,并通过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等方法发现:在各个欣赏型德育环境因素中,港澳台侨大学生最为看重的是关怀性因素,其次为价值性和成长性因素;港澳台侨女大学生更看重德育环境中的关怀性因素,就读于文史类专业的女生较不重视实践与成长类因素;经管类和理工类学生比文史类学生更看重开放性因素,高年级学生在开放性因素和归属性因素方面的重视程度均要高于一年级新生;偏向于感觉型的学生更看重关怀性和归属性因素,偏向于情感型的学生更看重价值性和关怀性因素。

    2023年01期 No.366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政策与管理

  • 学校氛围对西部农村中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调节作用

    杨传利;青晨;黎玉兰;吕玉敏;

    以我国西部农村地区6032名中小学生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对学校氛围与学生社会情感能力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学校氛围对西部农村中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存在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情感温暖与理解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学校氛围与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关系起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拒绝否认的家庭教养方式起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过度保护的家庭教养方式的调节作用不显著。为此,西部农村学校要营造安全有归属感的物质环境、信任和谐的人际环境、激励参与的学习环境,同时还应发挥家庭指导功能,引导家长采取情感温暖与理解的教养方式,减少拒绝否认的教养行为,以此形成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西部农村中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健康发展。

    2023年01期 No.366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 家庭教育的时代变迁、现实困境与进路选择

    刘莎莎;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为持久和起奠基性作用的一种教育形式。我国的家庭教育历经萌芽探索、奠基深化、规范立法三个时代鲜明的阶段,已由传统的“家事”上升为重要的“国事”。由内隐回归外显、由单向转为双向、由学科化走向综合化,是新时期家庭教育的内涵凸显。当前,家庭教育面临代际改变明显、家校合作“失界”、教育特征多样化和教育形态多元化发展的现实。由此,重构政府、学校、家庭“三方联动”机制,有助于推动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其具体路径包括:通过法制化与制度化,重构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体系;开展固本与清源,重构“双减”生态下的学校教育;从“爱“”榜样”和“边界”三个角度重构有温度的家庭生态。

    2023年01期 No.366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教师与学生发展

  • 师范生教育实践性知识的建构机制

    胡重庆;黄培凤;陈玉蓉;

    教育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始于职前的教师教育。实证研究发现,师范生大学毕业前已经建构起了一定的教育实践性知识,且其建构有内在规律,个人生活史、大学教育理论学习、教学实践、对教育现实的思考和反思、阅读等要素对师范生教育实践性知识的建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师范院校在培育中,首要倡导现代学徒制浸润观摩的学习方式,丰富师范生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表征,同时以建构模式重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并辅之阅读以丰厚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和人文素养,借助上述两途径丰富师范生教育实践性知识建构的经验背景;进而提供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引导师范生学会思考和反思,以激发建构动机,并最终促成师范生教育实践性知识的建构。

    2023年01期 No.366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 基于教师核心素养的职前教师教育变革审思

    张恩德;李秀萍;曾辉;

    职前教师教育应有坚实的宏观价值引领与刚性质量约束,仅将“教师资格证国考”作为职前教师教育逻辑有其局限性而应当予以批判。学界需要从不同的逻辑视角全面透视职前教师教育问题,合理厘定职前教师教育目标,做到职前教师教育期期有重点,四年不断线,将职前教师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

    2023年01期 No.366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课程与教学

  • 什么是好的儿童读物——基于约翰·洛克的儿童读物理念阐述

    刘慧霞;

    约翰·洛克的儿童读物理念具有开创性,对于英国,乃至世界之儿童读物的变革与发展意义重大。面对长期以来,以“儿童”为主体的儿童读物的缺失,洛克强调儿童读物应当发现儿童,反对纯粹的道德说教,提出“寓教于乐”,主张彰显儿童读物中儿童主体性与天性,赋予儿童尊严。18世纪以来,洛克的儿童读物观跨越地域,传播至世界,成为了儿童教育观的“普世价值”;于我国当前儿童读物“病态”而言,洛克之思想对我国儿童读物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对此,应当从洛克儿童读物理念中吸收经验,强调儿童读物的“童趣”。

    2023年01期 No.366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 思维可视化: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实践研究

    陈云;

    真正的数学学习活动就是要能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形成清晰的逻辑,并逐步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可视化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变得“看得见、听得着”,通过语言可视化、图示可视化和动作可视化的方式搭建起以学生需求为基础、以多元表征为本真的交流平台时,学生就一定能在真正的学习中实现自我生长。思维可视化方式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在教学应用中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可视化的形式与其深层次的数学内涵之间无法对接的困境,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要规避不利因素的干扰,基于问题解决合理选择,既要有多元表征,又要注意减少注意分散,以达到思维可视化辅助教学的最佳效果。

    2023年01期 No.366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专题·乡村教师发展

  • 政策工具视角下乡村教师支持政策演变与审思

    陈荣;雷万鹏;李清宇;任冬冬;

    乡村教师支持政策优化程度决定着乡村教育质量高度。本研究以政策工具为视角,运用Nvivo22质性分析软件,对2006-2022年出台的36份乡村教师支持政策从工具类型、政策目标、时间维度进行关联性文本分析。研究发现:自颁布针对性的乡村教师支持政策以来,政府综合运用五种政策工具全面提高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乡村教师支持政策演化阶段。进入乡村振兴新阶段,为规避现代性带来的新困境,在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提出建议:乡村教师政策制定与实施应扎牢公平价值、协调政策工具配置、建立现代化协同机制、构建教师赋权增能模式、完善科学评估体系,切实提高乡村教师队伍质量。

    2023年01期 No.366 7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何以影响乡村教师工作重塑——自我效能感与情感承诺的多重中介效应

    王钰彪;蒋瑾;梅涛;

    如何激发乡村教师进行日常工作重塑,帮助其提升专业素养,已成为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乃至乡村振兴的重要议题之一。本研究基于2663份调查数据,采用量化分析方法探讨了挑战性—阻碍性压力对乡村教师工作重塑的影响机制,以及自我效能感和情感承诺在两者关系间的多重中介效应。研究发现,乡村教师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整体水平较高;挑战性压力对工作重塑具有显著的直接和间接效应;阻碍性压力对工作重塑只具有显著的间接效应。在间接效应中,挑战性—阻碍性压力分别通过三条路径间接影响乡村教师工作重塑,即自我效能感、情感承诺的独立中介作用,以及两者的链式中介作用。为促进乡村教师工作重塑行为产生,研究从制度优化、能动优化、平台优化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2023年01期 No.366 8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 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效应研究——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

    李宁;李中国;

    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政策执行成效依赖于政策工具的恰当选择及运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教师社会地位逐渐恢复,中央及地方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政策以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基于麦克唐纳尔和埃尔莫尔的政策工具分类,以政策工具和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内容构建二维结构分析框架,阐释我国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的选择偏好及其运用逻辑,分析其在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中的重要作用及其运用中存在的现实阻碍,为我国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工具优化提供策略建议。

    2023年01期 No.366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 乡村教师定向培养的价值引导与能力重塑——基于职业生涯教育的路径分析

    田甜;程功群;

    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是为乡村教师队伍培养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渠道,其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现阶段在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过程中,依然面临价值取向冲突、学习行为背离、培养结果偏差等问题,定向师范生的职业理想信念、学习行为动机以及业务能力等都同政策与现实的客观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在当前的乡村教师定向培养中,应充分融合职业生涯理念,发挥职业生涯教育在价值观培养、个人能力和素质发展及职场环境探索体验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家政策期待与学生需求的价值协同,推动课程体系、教育模式和培养体系方面的融合创生,实现对乡村定向师范生的价值引领和能力重塑。

    2023年01期 No.366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