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为指导,在延安及其他抗日根据地积极开展国防教育。延安国防教育的生成,是为应对民族危亡的时代需求,也是人民战争战略的实践要求;其方针政策以服务全面抗战为目标,采取干部教育与国民教育并举、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实施方式,建立起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高度适应性的教育体系。这一教育实践既为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也为抗日战争全面胜利矗立起战时教育的典范;不仅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新时代强国强军、建设现代化国防等具有现实意义。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教育的全面实施,构建起以干部教育为先导、以国民教育为基础的全方位服务抗战的教育体系。为适应战争需要并实现抗日救国目标,抗战教育呈现出战时性与国防性、全面性与重点性、独立性与自主性、多样性与灵活性、高效性与快捷性等时代特征,从而助力抗日战争全面胜利凸现出重大的历史贡献:为全民族抗战动员起社会各方面力量,筑起坚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通过抗战教育,发展壮大了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和抗日根据地;通过干部教育,建立起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干部队伍;通过社会教育,筑牢全面抗战的民众基础;由此形成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抗击外侵、振兴民族大业的宝贵财富。
抗战时期,重庆南开中学因其优异的办学质量与较大的办学体量,在大后方发挥了教育模范与改良作用。该校以优良的教师队伍、严格且高效的管理模式,帮助学生在升学、会考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果。虽因经济门槛较高等因素与社会底层民众脱节,但整体上严格招生,为大后方社会提供了相对充足的优质中学学额。以该校为切入口,窥知战时川渝地区中等教育存在双重困境,一是各校教育水平普遍不佳,二是公立中学学额十分短缺,难以承担起大众教育的职能,私立中学普遍因经费短缺而学费高涨,导致教育不平等问题日益严重。
社会各领域的边界以基于底层逻辑的社会分工为基准,在功能领域之上确立清晰的职能界限。教育的边界由围绕着特定育人活动所展开的时空场域所设定,是教育活动独立于其他社会活动的专属领域标志,其本质是为那些反映教育本然属性的形式、范畴、价值等划定界限。影响教育边界变化的因素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教育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社会和国家两方面。一方面,教育的功能刺激了社会各界的越界冲动,社会问题教育化被功利性泛化和主观误读,社会力量频频越界;另一方面,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绩效的渴求和对责任的回避,使得科层制的行政管理手段大行其道并形成路径依赖,进而固化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断僭越教育边界。外部边界的失陷加剧了教育的秩序失范和功能错位。教育内部要素主要是指以技术进步和知识进化为主要变量所导致的教育内部诸要素的发展与变化,包括教师角色边界模糊导致的身份迷失、知识边界拓扑化带来的教学内容泛化、科学技术狂飙突进造成的教育自身价值紊乱等。这些要素的变化导致了教育边界的流变和消弭,解构了教育的合法性基础,也颠覆了教育的本然价值,并引发教育基本理论危机。对教育边界的重审与再厘清,不仅是人类社会正确认识和保有教育并使其回归发挥正常功能的基本保证,也是其他社会系统有序运转的客观需要。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00余年来,我国乡村学校美育经历了萌芽与起步、探索与偏失、恢复与发展、深化与创新四个阶段,体现出从“工具”到“本位”、从“片面”到“全面”、从“无根”到“有根”、从“一元”到“多元”的演进逻辑。未来乡村学校美育的发展需要采取以下路向:一是充分发挥乡村学校美育的整体功能;二是切实强化乡村学校美育的核心要素;三是自觉打造乡村学校美育的本土特色;四是不断完善乡村学校美育的支持体系。
高等教育扩张已然成为共同富裕的政策导向,然而相关实证研究并未获得稳健的经验性证据,究其原因在于高等教育扩张作用于共同富裕的传导机制间接性。有鉴于此,使用TVP-SVAR模型和普通最小二乘(OLS)回归,构建包含高等教育扩张推动人力资本积累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并进一步促进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改善的传导机制框架,对两条路径的中介与遮掩效应的结构关系展开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高等教育扩张影响共同富裕的两条路径存在显著的结构变化与阶段特征,导致已有研究使用不同时期样本的结论存在差异;更进一步说,人力资本积累路径的时变性是造成中介效应和遮掩效应结构性变迁的主要原因。故此,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相适配是稳定发挥高等教育扩张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在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新质人才培养是适应国家发展新阶段、应对全球竞争新格局、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仍存在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强国建设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基于教育强国视域和人力资本理论,从国家政策导向和教育实践需求,厘清新质人才的出场逻辑,对标对表“四个面向”“六力”和“5I”教育,提炼出新质人才应具备的内涵特质,即竞争力、创新力、精神力、适应力。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以“质”图强、以“新”求新、以“道”育才、以“数”应变四方面,明晰高等职业教育新质人才培养的逻辑向度。据此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新质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向,即提“质”培优:拔高新质人才培养新目标;创“新”联动:健全新质人才培养新机制;强“师”正道:创新新质人才培养新模式;增“数”赋能:构建新质人才培养新生态。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以“文道融合”与“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方式,构建了“个体我—公共人—国之民”的三级价值目标链,实现了道德性、教育性与政策性的有机统一。教材将抽象的道德理念具象化为中华传统美德、革命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三个维度的道德形象,形成了完整的课程德育体系。教材中图文表意符号的协同机制进一步揭示了其教育功能,图像叙事则以视觉表征强化认知效果。教材在德育内容体系上具有完整性与递进性,但在时代性更新与实践性转化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课后服务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公共服务,其推进过程中凸显出“公共性悖论”,即普惠目标与多元供给之间的张力。相关争议主要集中于课后服务产品属性界定与各主体职责边界划分方面,公共性认知分歧与制度安排错配构成治理困境的根源,协同治理由此成为回应悖论的重要理论视角。在该视角下,课后服务治理面临目标冲突、经费矛盾、人力瓶颈与供需错配等问题,亟需厘清各主体职能边界、健全成本共担机制、推动学校转型并培育社区支持网络,以优化治理体系。
教师专业眼光是一种课堂调控能力,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研究聚焦于教师课堂管理的专业眼光,以视频俱乐部活动为载体,通过描述在职城市教师、农村教师、师范生三个群体的教师专业眼光,评估与比较不同教师群体专业眼光水平,揭示了不同教师群体专业眼光的结构与发展特征。研究发现,不同教师群体在注意对象、注意内容、注意元素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特征;视频俱乐部促进了教师专业眼光的发展,改进了传统的教师课例教研模式。研究为基于视频技术的循证教研方法和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分析工具的视频使用方法带来启示。
数智技术为新时代学校变革提供了新机遇、新契机与新动力,数智化学校也成为学校转型进阶、创新发展、走向未来的必然选择。从数智赋能学校变革的多维逻辑视角切入:本体逻辑主要关注学校的本质特征是否随着数智技术的融入而发生改变;价值逻辑旨在探讨数智技术在学校变革过程中的价值何在;实践逻辑聚焦于学校数智化变革与转型的实践原则。发现学校数智化变革过程中通常面临着本体困惑、价值争议、实践分歧等现实困境,主要涉及九大“两难”问题。基于此,提出对应超越路径:循序渐进,从夯实基础迈向深度重构;辩证对待,理性追求技术的最优效能;守正创新,维持稳定与变革动态平衡。
迈入数智时代,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革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范式,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因此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一方面,精准思政、智能思政、全景思政等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的出现为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开辟了新领域、创造了新契机;另一方面,以人为师的合法性危机、技治主义的主体性危机、信息失控的话语权危机也对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构成了新威胁、提出了新要求。因此,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主体,数智时代的思政课教师要重塑角色定位,积极向知识服务者、精神守护者和终身学习者转变;优化素养结构,强化通识知识、专业能力和数智素养的有机融合;实现人机共教,释放教师主体性和机器代具性相互叠加的倍增效应;革新学习范式,构建竞争合作型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正>《教育学术月刊》是由江西省教育厅主管,江西省教育评估监测研究院、江西省教育学会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理论学术期刊,为CSSCI (扩展版)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人大复印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本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突出教育理论的前瞻性、时代性和引领性,注重推介教育研究前沿的优秀成果。